关注微信

“孩子,你不用处处考虑别人感受”,要懂得如何拒绝并为自己说话

2019-04-30    
 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因为这些社交问题产生过困扰?

别的孩子向ta借东西(而ta并不想借)?

或者是想让ta帮忙干一件事(也许ta并不想帮这个忙)?

又或者别的孩子给ta起了不喜欢的外号?

跟ta开玩笑没轻没重?

孩子想说不情愿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孩子想拒绝却张不开嘴?

当孩子回家向父母求助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怎么回应?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告诉您,以下的几种回答方式都是错的。

错误回答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啊?这么点小事”

“别理他不就行了”、“别理那些淘气的孩子”;

“哎呀就是几句玩笑而已嘛,你心眼也太小了点”、“男孩子要心胸开阔才可以”“你大方一点嘛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怎么人家不说别人就说你呀?”“一定是你做得不好人家才说你”

“谁让你学习不好呢,学习不好就活该被人瞧不起”,“学习好了别人就不会说你了”

“你可真够怂的,就被人这么说啊?你怎么不骂回去打回去啊?”

“谁这么说的啊?爸妈去收拾他!”(这种行为可能造成孩子更加被同伴嘲笑,孤立)

要么认为“这是小事”、要么不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要么直接指责孩子、甚至直接替孩子出头……

这些回答的共性,都是父母没有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是站在大人的角度进行解读。

这样的回答不仅无法给到孩子直接的帮助,反而很可能在孩子本已挫伤的内心上,再撒了一把盐。

那么有人要问啦,如何教孩子区分社交中的“合理要求”和“不合理要求”呢?

我要不要借给别人东西,我要不要帮别人这个忙呢?

再进一步,别人能不能给我跟我开我不怎么喜欢的玩笑,能不能跟我开玩笑呢?

对于这一类的问题,衡量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且唯一:就是这个孩子的感受。

如果他感受到了不舒服,不情愿,别扭,难过,不喜欢。那么他当然可以不借东西、不帮这个忙、不配合别人的玩笑,拒绝别人起的外号。

因为这是孩子在社交中必须学会的为自己划定清晰的界限——不受他人侵犯的界限。

如果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捍卫自身权益,无法在社交互动中保护自己……渐渐变成不会表达自己意愿的“老好人”,是第一步。再接下来,就有可能成为“霸凌”的对象。

什么,霸凌?难道这些也可以算是霸凌?

非常严肃地说,这是霸凌。它是霸凌的一种,叫做“言语霸凌”。

霸凌分为四种形态,除我们常见的肢体霸凌外,还有网络霸凌(人肉搜索、网络恶意攻击),关系霸凌(社交排挤、散播谣言),言语霸凌(辱骂、诋毁)等。

在这中间,“言语霸凌”其实是最高发的一种。

数据一: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1.45%的被访小学生认为“语言伤害”是最急需解决的校园伤害。200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小学生“经常有”被语言暴力伤害的经历。

数据二:

根据2009年美国青少年健康统计数据,学生在学校内,平均每两个月就会被霸凌或者霸凌过别人一次。其中,21%的学生受到身体霸凌,54%语言霸凌,51%关系霸凌,14%网络霸凌。

也有父母说啦,那我以后不按上面那些错误做法说啦,可我孩子就是胆小、面子薄、嘴笨、张不开口拒绝别人,我要怎么教ta呢?

我给父母的建议,是以下几个步骤:

1、请孩子详细叙述事实全部经过,询问孩子感受。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判断,这个东西是不是自愿借给别人,这个“外号”或者言语称呼是不是让他感觉不舒服了。如果不舒服,就需要教会孩子应对的方法,学会捍卫自己的界限。

2、询问孩子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孩子表达了拒绝的意愿,但可能由于态度或方法不恰当,也许会面对其他小伙伴 “哎呀你怎么连个玩笑都开不起呀”这样的话,这时孩子的感受,会是不知所措的,不希望被同学瞧不起,可是内心感受并不好,也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3、教孩子具体有效的应对方法:

a)比如大声、坚定地看着对方眼睛说出:“我不认为这是玩笑,你到底想干嘛?”并且让孩子演练,让孩子有机会在爸爸妈妈面前大声说出这句话,确保眼神语气都是坚定的。

b) 如果还不奏效,可以教会孩子在清晰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平静地离开”。如果什么都不表达,对方还有可能继续。但也不要表现出勃然大怒的样子,情绪激动的样子,可能正是对方想要达到的目标。

c) 向老师或其他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如果依然无法阻止对方的言语行为,需要教孩子学会求助。

4、表达支持信任,给孩子鼓励加油。

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始终陪伴在你身边,这个任务并不容易,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勇敢面对。但是你要记住,爸爸妈妈永远都在你身后支持你,有任何事都可以来跟我们商量,一起想办法解决困难。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和执行了之后,回来一定告诉我进展情况啊。”

父母们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忽略社交问题。实际上社交中的问题,可能给孩子带来极大困扰,甚至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父母要珍惜孩子回来向我们“求助”的时光,如果我们用本文开头的那些方式回复孩子,不用三次,以后孩子再遇到困难,很大可能就不会再回来向父母倾诉和寻求帮助了。

而很多亲子沟通、亲子关系的裂痕由此产生,甚至到青春期时发展到“势不两立”的程度。

当孩子跟我们探讨,向我们求助的时候,其实是他们感受不佳、内心困惑、最需要帮助的时刻。

让我们学会珍视孩子的“小事”,尊重孩子的“感受”,成为知心朋友或社交教练。

不要成为,从言语上“霸凌”孩子的另一个源头。

标签
编辑:黎莉
打赏
 
更多>同类育婴学院
0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母婴学院
推荐图文
推荐育婴学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5056466号-3
为了您的权益不受侵害,中国婴贝网提醒“您在加盟代理经销孕婴童品牌时,请认真考察欲加盟代理经销产品品牌的资信度!”
Powered By CHINAb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