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毁掉一个孩子,有时只需一句话

2019-04-27    
 前不久,上海卢浦大桥一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视频引发震动。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位身着校服的少年,以极快的速度在车来车往的大桥上横向疾跑,不带一丝犹豫地攀过护栏,从桥上跳了下去,全程不过5秒。在男孩自杀前跟母亲曾发生过争吵,而孩子妈妈并没有察觉到孩子情绪上的异常。

那么家长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孩子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会有哪些表现?对于青少年自杀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4月28日天津生活广播fm91.1兆赫早间8-9点播出的《周日论坛》节目,邀您一起来讨论相关话题。

本期节目中将走进直播间的两位嘉宾分别是:

欧芝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婚姻家庭指导师、中华育婴协会专家讲师、天津生活广播特聘亲子教育专家、阳光抚幼助贫公益联盟创办人、九紫阳光健康信息管理有限公司心理指导中心专家、萨提亚亲子关系指导师、数字能量疗法心理指导师。从事多年咨询实践中归纳了一些别样的育儿经,使其授课内容丰富、生动,且操作性极强。经过多年对心理学及数字能量的研究,形成自己的心理咨询风格,运用数字能量学帮助许多家庭改善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与迷茫,走上幸福与和谐之路。

阎美静,爱乐国际早教天津区运营总监,天津乐知文化创始人。乐知家首席亲子讲师,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大美老师。美国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幼儿心理咨询师。举办过30余场大型亲子讲座活动,线上育儿交流答疑百余次,在家庭育儿指导方面具有颇多经验。

如果您家有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我想先问您一个问题。您知道如何跟未成年的孩子沟通吗?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很多家长自信满满。但是,现实也许往往并不是您想的那样。

4月17号,上海卢浦大桥一个身着校服的男孩,从母亲的车上下来,毫不犹豫的从桥上纵身跃下,当场死亡。全程不过5秒,留下追赶不及的母亲呼天抢地嚎啕痛哭。整个过程被路段的监控拍下,虽然视频没有声音,但是每个看过的人,都能想象出那种撕心裂肺的哭声。后来了解到,男孩自杀前刚刚跟母亲发生过争吵,这可能也是引发孩子最终决定轻生的重要原因。

路面视频监控拍摄到的事件现场

新闻里说,孩子跳桥的理由是,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了几句。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实际上不会轻松。在男孩选择跳桥之前,男孩的母亲曾把车停在路中央,下车以后情绪激动地数落过坐在后排的孩子。虽然视频里听不到孩子妈妈说了什么,但可以大概猜到一二。其实孩子选择自杀,是一个最终的结果。但是从这个结果应该可以判断出,孩子的心理肯定存在一定问题,或者说已经承受了很长时间的压力了。那么您觉得,在这个事件中,孩子母亲的做法是一种催化剂吗?如果是您,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您会怎么跟他沟通?

引自费立鹏《中国青少年自杀的现状》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是非常多的。甚至有些情况你可能完全无法想象——教育类公号“蓝橡树”就举了个例子:上个月,有个9岁男童跳楼自杀,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还夹着拼音,“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他跳楼前,甚至连“跳楼”的“楼”字都还不会写。

9岁男童的“遗书”

本次17岁男孩跳桥自杀事件,对于人们最重要的启示,恐怕是要意识到,冲动式的自杀,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费立鹏曾经介绍,他领导的团队曾访谈过590个严重的自杀未遂者,问他们从第一次有自杀的念头到行动,间隔时间是多长。答案是,60%的人说是在两个小时之内。

北京大象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也出过一个报告,称每5个中小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最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自杀行为,从意念到实行不到15分钟。

我们无法得知,从卢浦大桥上一跃而下的那位17岁男孩,是有什么长期无法解决的困扰,还是仅仅因为挨了母亲的训,一时想不开,在一种赌气情绪支配下就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出现后一种情况完全是可能的。

其实现在城市里的青少年,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比较好了,没有几个孩子会为温饱问题发愁。困扰着孩子们的多是学业上的问题、家庭中的矛盾、同学中的交往等等问题。很多孩子都会有心理问题,有的孩子非常早就有了死亡的意识和概念,甚至尝试自杀。那么,当一个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时,往往会有哪些信号或者表现?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这起事件发生后,不少网友在网络上留言说,自己也曾有过轻生的想法,甚至有人实施过自残行为。回忆原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很多家长其实并不知道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去沟通。

部分网友在事件新闻下的留言

有人说很多人还没学会怎么当父母,就已经做了父母。他们跟孩子不会“好好说话”。但是做父母这件事,一旦决定,就不能重来,家长要对子女负责任。一个孩子的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才行。那么您觉得再跟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哪些话是绝对不要说的?为什么?您认为父母跟子女之间怎么样的关系才是健康的良好的?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

父母要多体谅自己的孩子,孩子也要多体谅父母。暴力和责骂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让问题恶化甚至衍生出更大的悲剧。不管怎样,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可以超越生死。

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要多给孩子做疏导。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去探索一套跟他有效的沟通方式。希望每个青少年,都能在人生最宝贵的阶段,心无旁骛、没有压力的去享受生活、快乐学习

标签
编辑:黎莉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点击排行
母婴学院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15056466号-3
为了您的权益不受侵害,中国婴贝网提醒“您在加盟代理经销孕婴童品牌时,请认真考察欲加盟代理经销产品品牌的资信度!”
Powered By CHINAbady